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辟邪獸
典藏品

  • 英文名:pixiu-a tomb guardian beast
  • 館號/編目號:NMNS000246

館藏編號NMNS000246號,重3476克,寬13公分,高27公分,長32公分。灰陶胎表面飾磚紅色化妝土,器表灰土未清除。

    虎或獅形面,咧口齜牙,頭微側,頭頂包括耳部位置共有四孔,推測是角和耳的位置。挺胸昂首,背脊中央亦有一圓孔,獸身形圓潤,肌肉線條緊實,肩部刻劃出雙扇型翼,尾長服貼臀部下垂,腿短,呈短圓柱狀。

    鎮墓神獸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時期,西水坡遺址出土的一具墓葬,兩側以蚌殼排列成了龍虎形象圖案,學者認為這有捍衛死者靈魂的意味。此後一直到漢唐明清,墓室中隨葬鎮墓神獸的習慣一直延續。獸形鎮墓獸無疑是早於半人形鎮墓獸出現,獸的型態多半是多種獸類混合而成的異獸型態,例如鹿角、龍頭或獅、虎頭,牛身,蹄狀或獸爪狀足等,面部表情強調猙獰、兇猛,多有恫嚇之意。除了用陶土製作,也有石刻、玉雕、木雕、瓷器等,除了放置在墓室內部,有時也會在墓室外入口兩側設置,單件或成對的狀況都有。

這類想像的動物最初可能源自遠古時代的動物崇拜,而後綜合各種獸形而成,放置在墓室中,具有守護、除邪之意。避邪,原本應該是除邪闢煞的物件總稱,在漢代六朝以後才特定指稱一種獅面有翼的怪獸,包括辟邪獸和天祿、符拔(桃拔)、貔貅等神獸都屬同類,甚者指出天祿是一角,辟邪雙角,符拔則無角。

    《抱朴子》〈雜應〉篇記載,老子李耳出行時,「前道十二窮奇,後從三十六辟邪」,辟邪在此為一開道神獸的形象。漢以後,辟邪明顯的成為皇室貴族專用,出現在服飾上或宗廟、墓室的特殊儀禮規格之一;《後漢書》〈輿服下〉提到,皇后謁廟服飾有「熊、武、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作為趨吉避凶的神物,辟邪獸以其怪奇之姿,成為古代陵墓的守護者之一。

辟邪獸(pixiu-a-tomb-guardian-beast-)
辟邪獸(pixiu-a-tomb-guardian-beast-)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