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清水中社遺址_中部海線鐵器時代一隅
搜主題

2014年~2015年,臺中市清水區的銀聯二村舊眷村址,由台中市建設局規劃了全面的綠美化工程。無意間將埋藏在眷村地下,距今2000年前的鐵器時代遺址翻挖出來。根據發掘成果報告,命名為「清水中社遺址-社口尾地點」,文化內涵同屬於清水中社一部分。

銀聯二村原為空軍和陸軍舊眷村,在日治時代曾經是甘蔗田。該地點屬於清水中社市定遺址擴大範圍的一部分。日治時代以來,附近水田和菜園裡都可發現到貝殼和人骨。1997年科博館首次發掘調查今港區藝術中心一帶。2個2x2公尺考古探坑,出土了陶片5000多件,石器、生態,以及兩具墓葬和人骨。從遺物推測,應屬於中部沿海地區盛行的番仔園文化。根據陶片熱釋光定年結果,得到灰黑陶群年代早到2370±190B.P.,橙紅色陶群年代較晚,最晚約450±30B.P.。發掘者何傳坤博士命名為「中社遺址」。2013年因應鎮政路道路工程進行,中研院劉益昌的考古隊進行搶救考古,獲得了67具墓葬,遺跡現象有柱洞、灰坑、燒陶坑等。出土遺物年代約距今1600-400年前,包括番仔園文化較早的番仔園類型和較晚的鹿寮類型遺物。這兩次的發掘成果,初步確認該遺址遺物豐富,尚有大範圍區域保存良好。從內涵上來看,可說是番仔園文化時期大型的聚落之一。

清水區早在荷蘭時代文獻曾記載,當地有一平埔族-帕瀑拉族(Papora)的番社-Gomach社。是當時在清水平原上四大社之一,清初取其音譯漢名為牛罵社。郁永河「稗海遊記」(1697)記載,「十三日,渡大溪,過沙轆社,至牛罵社,社屋隘甚,值雨過,殊溼。假番室牖外設榻,緣梯而登,雖無門闌,喜其高潔。」。記述了牛罵社的社屋樣貌和位置,推測Gomach約位在今大肚臺地西麓清水街一帶。清水中社遺址的發現,雖然不一定就是牛罵社的祖先,然而也可能和當地平埔族群的來源息息相關。

番仔園文化是中部海線一帶很具特色的史前文化,陶器以精美獨特的拍印紋飾聞名。由於該時代已經使用鐵器,石器種類變得較少,石斧、石錘為主。鐵器容易風化,保存不易,這時期出土過鐵鏟、尖狀器等。另外,貝塚和獸骨遺留也很具特色。

參考文獻
  1. 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1998
  2. 劉益昌、黃正璋2008
  3. 劉益昌2013
  4. 李作婷2014、2015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4/03/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