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蛛網恢恢-蛛網與昆蟲的共同演化
搜主題

  • 2010/12/22
     ( 科博電子報第519期 )
  • 作者:魯志玉

自古以來,人們已注意到某些種類蜘蛛有張羅蛛網的習性,古代中國便曾以「網公」、「網蟲」來稱呼蜘蛛;西方的動物分類學則將蛛形綱稱為Arachnida,而這個字來自希臘神話裡的織布女孩雅若琴(Arachne)。傳說女神雅典娜挑戰雅若琴的織布技藝,不料技不如人,憤而施法將雅若琴變成蜘蛛,讓她從此只能吐絲織網。東西方的古人都凸顯蜘蛛吐絲造網的行為,顯然這是蜘蛛最為人熟知的習性。

但並非所有蜘蛛都會結網,只有「造網型」蜘蛛才會張網捕食,例如戶外常見的人面蜘蛛、泉字雲斑蛛或長圓金蛛等,都有結網的習性。蜘蛛為什麼要造網呢?除了把蛛網當做棲居的場所,還有這類蜘蛛的食物來源,也幾乎都要依賴蛛網,牠們平常停留在蛛網中央或網穴的深部,一收到獵物來臨或黏住的訊息,立刻上前捕食。

由於顯眼的蛛網容易暴露蜘蛛的行蹤,不但會讓獵物避開,還會成為捕食蜘蛛者的攻擊目標,因此蜘蛛絲對可見光的反射率不高,使蛛絲不易被發現。此外昆蟲的複眼可以察知紫外線,並利用紫外線光域的光線活動,但蛛絲對紫外線還具有高吸收率的特性,所以昆蟲不易發覺蛛網的存在。因此蛛絲對蜘蛛而言,不僅能夠保護自己,又能提高捕獵效率。

蛛網的形狀、構造,甚至張網的場所和高度,都是觀察蜘蛛生態的有趣之處。可是為什麼會有形形色色的網呢?這與蜘蛛最主要的食物-昆蟲的演化息息相關。隨著昆蟲由地表爬行、攀上枝葉、終至空中飛行的演化過程,蜘蛛也從在地面活動捕食,然後往上發展到草叢、樹上結網,隨著昆蟲的飛行能力愈來愈好,蛛網也越結越高,甚至越來越複雜,例如圓網和三度空間的立體網。所以蛛網構造和高度的改變,是為了配合昆蟲在空間運動模式的改變與演化。但因為每一種蜘蛛有其適合生活的環境與獵物,因此造網地點的高低及蛛網構造,也限制了獵物的種類。

蛛網恢恢,疏而不漏,「知道誅蟲之術」的蜘蛛,在長久的演化歷程中,與昆蟲互相較量,見招拆招。這場蛛蟲大戰,從三億多年前延續至今,生命演化的戲碼,仍在你我身邊不斷上演著……

參考資料
  1. 朱耀沂(2003)。蜘蛛博物學。台北市: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 張靜茹(2002)。蛛網天地寬-陳世煌解讀台灣蜘蛛。台灣光華智庫。民95年10月22日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2/11/26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