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農業生態
學習主題

距今一千年前的惠來人吃不吃米飯呢?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研究人員進行的考古挖掘出土層位中,可以看到明顯的梗稻殘跡,但是他們又是如何收割稻子呢?從即日起在科博館隆重出品的「農業生態」全新常設展,大家將可以看到人們自古以來賴以維生的農業是如何演進與發展,同時走訪台灣豐富的農業生態景觀。

歷經八個月的「品種改良」和「精心培育」,重新開幕(2007.11)的「農業生態」常設展結合科博館人類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等機構所提供的珍貴資料。除了保留原來「中國農業」展示區的部分內容和重點展品之外,並且加入世界農業的起源、台灣史前農業、台灣農業事件簿、台灣稻植歷史、特色農耕、農作物的品種改良等主題內容,並運用現代展示科技的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瞭解農業生態和農業科技。

農村的面貌,隨著各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而有差異。「農業生態」常設展透過地景模型,呈現華北陝西省咸陽縣、華中浙江省紹興縣、華南台灣省高雄縣美濃鎮等三種不同緯度、氣候、地形、土壤的傳統農村面貌,介紹先民如何在耕作上發展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順應農時節氣的作息,並安排各項歲時節令活動和飲食生活。

此外,從台中惠來遺址挖掘的出土層位中,觀眾可以看到稻米、鹿骨、野豬下顎、梅子和遺址灰坑地層標本等遺存,瞭解一千年前惠來人可能採取粗耕的方式種植稻米,並利用狩獵、撈貝、射魚、採集等活動取得食物。有趣的是,觀眾還可以透過大富翁互動遊戲,隨興走訪台灣各地,品嚐「水果王國」可口多樣的物產,同時瀏覽豐美的農業地景。即日起,歡迎您一起來體驗科博館精心改良、全新出品的「農業生態」常設展!

2022/11/28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