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熱河生物群特展
看展覽

恐龍迷必去! 科博館展出1.25億年前珍稀化石標本

距今大約1.25億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早期古老生物群,即將與大家跨越時空相遇!科博館與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及北京自然博物館推出「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展覽期間自108年11月27日起至109年5月26日止於科博館第一特展室展出。以通俗的科普方式帶領大家一同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一探生物演化奧秘。

本次特展分為「走進熱河生物群」、「遇見熱河生物群」與「見證龍飛上天的證據」等3大展區。亮點展品包括距今1.25億年前的真獸類(有胎盤)哺乳動物-攀援始祖獸化石標本、原白鱘化石標本、遼寧古果與十字裡海果等2件植物化石標本、原始小型的奇異帝龍、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等。其中,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保存良好,連細微的羽毛黑色顆粒都保存下來,是研究學者了解恐龍到飛行鳥類演化過程的重要資訊。

開幕式由科博館孫維新館長主持,孫館長提到在過去二十年間最重要的生物學演化之一,就是恐龍如何變成鳥。通過本次特展,讓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知道恐龍並未滅絕。孫館長也感謝中國各方的支持,讓展覽順利開展,期望未來雙方在文化教育及科學合作上能多交流。

北京自然博物館孟慶金館長表示熱河生物群的發現是20世紀古生物學界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包括鳥類起源、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等。此次展出93件珍稀化石,並結合傳統歷史文化及古生物學展示,期望透過此次的學術合作交流,讓參觀民眾或恐龍愛好者有不同的收穫。最後,孟館長也代表北京自然博物館,感謝科博館及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支持與協助,感謝雙方同仁共同的努力及貢獻。

熱愛歷史文化的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吳錫坤董事感謝這次雙方策展團隊的努力,透過科博館與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展覽交流,讓民眾了解熱河生物群及恐龍的演化過程。吳董事說策展過程雖然辛苦卻非常值得,也讚賞博物館策展團隊的專業及熱忱。

熱河生物群是生活在距今大約1.25億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早期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蒙古、西伯利亞、朝鮮半島、日本等東北亞地區,而中國北方以遼西為代表。白堊紀早期的遼西氣候溫暖濕潤,密布淡水湖泊,有著多種動植物在此環境繁衍與生存。然而當時火山噴發頻繁,噴發的火山灰和有毒氣體導致周邊生物死亡,並迅速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化石,成就了今天的遼西熱河生物群化石寶庫。

在「走進熱河生物群」展區介紹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早期的古老生物群—熱河生物群,牠們的初期發現與命名、生活的遼西生態環境和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遇見熱河生物群」展區則是展示遼西地區出土許多門類的動物與植物化石珍寶,包含古哺乳類、蜥蜴類、兩棲類、龜鱉類、離龍類、螯蝦類、魚類、昆蟲類、植物類等具有研究與科學重要性化石標本與展示。我們在這區展示距今1.3億年前的真獸類(有胎盤)哺乳動物-攀援始祖獸,為胎盤類哺乳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的化石證據。

另一重點展品被稱為「中國劍魚」的原白鱘,鱘魚屬於骨骼多為軟骨的軟骨硬鱗魚類,具有長長的吻突、末端呈鏟狀、無觸鬚,體形估計可長到七公尺長。現生的白鱘在長江流域也有發現。另一類重要的植物化石標本為1.25億年前,確認為最早被子植物之一的遼寧古果及出土於1.24億年前地層的十字裡海果。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十字裡海果與李氏果等被稱為中國四朵花的被子植物

「見證龍飛上天的證據」展區則帶領民眾見證遼西熱河生物群帶羽毛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的化石證據,並介紹了熱河生物群中的鳥類,及不是恐龍但也飛翔在空中的翼龍等。展示出的珍貴恐龍與鳥類的珍貴化石有:奇異帝龍、顧氏小盜龍、聖賢孔子鳥、豐寧原羽鳥、燕鳥等。我們在這區展示原始小型暴龍超科恐龍的奇異帝龍及體型最小的恐龍之一的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其中,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已於本月21日舉行開箱儀式,搶先曝光和民眾見面。

除了上述鳥類化石標本展示外,本特展展出的正羽與絨羽化石標本,讓民眾可以近距離清楚看到羽軸與羽枝等細部構造。另外還以黑羽小精靈-小盜龍為例介紹的羽毛顏色研究,在小盜龍化石羽毛上發現有類似家燕現代鳥類的狹長顆粒黑色素體,而類似形狀的黑色素體會讓羽毛呈現黑色並帶有藍色金屬光澤。

本特展展出有熱河生物群相關的珍貴化石標本,並運用跨界表演藝術的形式,以皮影戲、相聲、拉洋片等方式來說古生物與演化的科學故事,期望啟發民眾對於生物演化與恐龍和鳥等科學議題的興趣,帶領民眾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一探生物演化奧秘。

重要化石標本介紹
  1. 攀援始祖獸-人類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都屬於有胎盤動物,攀援始祖獸依地質年代推估為距今1.3億年前的真獸類(有胎盤)哺乳動物,為胎盤類哺乳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2. 原白鱘-鱘魚屬於骨骼多為軟骨的軟骨硬鱗魚類,具有長長的吻突、末端呈鏟狀、無觸鬚,體形估計可長到七公尺長。現生的白鱘在長江流域也有發現,吻部細長如劍,又被稱為中國劍魚。
  3. 遼寧古果-熱河生物群第一個重要的被子植物,化石頂端僅有果枝保存,沒有花萼及花瓣,雄蕊不明確,推測為水生被子植物。年代約為1.25億年為最早已確認被子植物之一。
  4. 十字裡海果-植物高約20~25公分,莖頂有3~4枚長卵形的果實,每個果實內有10~20粒種子,有時會與魚類化石共同出土,推測為水生草本植物,出土於1.24億年前的地層。
  5. 奇異帝龍-為原始小型的暴龍超科恐龍,體長約2公尺,具有原始羽毛,但推測與飛行無關,主要作為保暖用途。
  6. 顧氏小盜龍-體長約70-80公分,體重估計1公斤左右,也是體型最小的恐龍之一,在牠的前、後肢都有羽翼的特徵,"四翼恐龍"別稱因此而得。小盜龍的前、後肢都由兩側不對稱的飛羽組成翅膀,古生物學家分析牠的飛行能力,發現小盜龍利用爪子扣住樹枝向上攀爬後,再慢慢滑行, 證明已具備一定的滑翔能力。化石中保存完整全身的羽毛分佈,甚至連微細的黑色素顆粒都有保存,用顯微鏡觀察並和現生鳥類的羽毛比較後,古生物學家認為顧氏小盜龍全身應該披覆帶有虹彩光澤的鉛灰色羽毛。至於「顧氏」小盜龍的命名,則是紀念為熱河生物群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院士,所以起名為顧氏小盜龍。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3/07/18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