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鼎立三十特展 -看先民鑄鼎鎔金的科學智慧
看展覽

新聞稿
上古先民在約4000年前掌握了開採銅礦、冶煉銅錫鉛合金累積了材料科學上的智慧,創造了許多禮器、兵器,與日用器皿將文明從石器時代帶入青銅時代。這些器物或自地下出土,或傳世至今,其成品的精緻及技術的先進,即使是今日的我們仍然讚嘆不已。
看鑄鼎鎔金的科學智慧,聽編鐘演奏的千古金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單位,即日起在科博館第四特展室聯手推出「鼎立三十-看先民鑄鼎鎔金的科學智慧特展」,從先民材料科學的發展及觀眾的親身體驗切入,展示古代採銅、煉銅的各種工具,以及青銅器的鑄造技術與方法,展出超過200件從商代早期到戰國時代的各類青銅器,至105年2月22日(一),歡迎踴躍參觀!

此展分五個展區:第一部分介紹青銅器的起源、世界青銅器的分布,以及青銅器在古代社會的地位與重要性。第二部分談開採銅礦、煉銅的方法,展出古代採銅、煉銅的各種工具,礦石、煉渣,以及礦坑、煉爐的復原模型。第三部分說明青銅器的鑄造技術與方法,包括「塊範法」與「失蠟法」。第四部分展出商代早期到戰國時代的各類青銅器,並揭開上面銘文、族徽的奧秘。第五部分介紹現代鑄造工業技術,讓觀眾了解鑄造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表示,今天科博館貴賓雲集,除了認識和欣賞先民的科學智慧及工藝技術的成就之外,也一同見證科博館即將邁向三十週年!我們誠摯希望,通過教育這個積極的手段,讓科學成為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期許科學態度、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素養,能真正深入人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從材料科學的角度切入,展示青銅器的工藝技術及形制之美,透過觀眾親身體驗青銅製作和編鐘演奏,穿越三千年的時空!

展區裡也能看到歷史故事「吳越相爭」中,吳王夫差矛及越王勾踐劍被巧妙地擺在一區同時展出,帶給觀眾驚嘆與感嘆。因為兩件國寶規定不能同時出境,因此勾踐劍是複製件,但即便如此,來自湖北的解說員仍特別說明,複製件仍有一定的水準,它必須在原件上翻模,按照原本工藝製造,以現代技術呈現過去藝術,可說是「穿越時空的合作」。

廣受歡迎的可愛展品「青銅象尊」中,象鼻上揚,形態活潑寫實,腹內可以盛酒,象鼻作為壺嘴。象身披氈毯,雙耳有垂環,象頭上還站著一個像馴象師的小人,因為人很小,所以象顯得特別大,可愛模樣超級「萌」。象的出現,代表氣候溫暖,因此有可能是南方來的貢品。另一展品是史語所提供商代晚期的「青銅人面」,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商王大墓,形象十分寫實,頂部有一個環可以懸掛。人面眼睛、耳朵、鼻子的背面接了六根小管,推測不是面具,但用途不詳。

在考古學上極為知名的曾侯乙墓,當年出土了六千多件的青銅文物,這次展覽網羅部分展件,如大陸國寶青銅鹿(寓意祿)角立鶴(寓意壽),它被發現的位置在曾侯乙主棺旁,鹿寓意「祿」,鶴寓意「壽」,鶴嘴角刻有銘文,推測應有守護及生生不息之意。曾侯乙編鐘是湖北樂器出土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性能最佳、鑄作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編鐘,上面銘文共3755字,提供研究歷史關鍵證據。本次展示的複製共65件,總量重達5噸。分為三層八組:最上層為三組鈕鐘、中層為三組甬鐘;下層為2組大型甬鐘,大鐘深沉雄厚、小鐘清脆秀麗,是一種雙音鐘。湖北省博物館解說人員表示,曾侯乙編鐘的發現,顛覆過去學者對先秦音樂史的論斷,過去被認為該時代沒有Fa、Si的音階,這套編鐘的出土,足證音階的完整,推翻了原先說法,外觀看來每一件鐘都相似,但其實內壁設計都不同,可以呈現不同的音階。

金屬鑄造有長久的發展歷史,對人類文明進展有重要的貢獻。科博館長期推動科普教育,為能讓民眾親身感受穿越時空的震撼,展場特別擺放三件青銅器供民眾親手碰觸,體驗「力能扛鼎」的感覺!另外,配合特展規劃,在展場設置井架古銅礦坑模型實景,提供觀眾模擬體驗古銅礦坑採礦過程;另外透過超高頻溶解加熱爐煉銅設備演示,提供觀眾體驗銅器煉製的過程;還有透過3D列表機成品展示及實際操作,提供觀眾理解3D列印的技術;「我為青銅器換衣服」活動,則是結合手工紙與紋飾描繪,讓民眾瞭解青銅器紋飾的發展。另外還有兒童魔法劇場、青銅工坊等一系列活動,歡迎踴躍參加!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3/04/21 更新